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的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被测者可能有一个或几个方面自感有较明显的症状。比如,可能出现因心理原因而引起的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胃部不适,发病前常出现痛苦体验和压抑的情绪。被测者需仔细查看自己的分量表结果,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的感受确认自己需要调整的主要问题。
总之,被测者在生活和工作上可能遇到了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且受其困扰,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之中,这种不良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使个体处于一种恶性循环当中。但这种症状可能并不是很明显或者只是时而出现,并没有影响到个体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正因为如此,目前个体症状并没有引起被测者本人或家人足够的重视。
被测者的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被测者可能在某一个或几个分测验上存在超出正常范围。首先你要找出自己在哪个或哪些得分较高(存在某一症状),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其实,心理健康失调往往是不能很好的应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压力,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如回避、夸大困难程度、压抑消极情绪、拒绝沟通、不寻求社会支持等等。
不良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这样个体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深渊。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跳出这种怪圈,找到应对困难的正确方法。被测者的情况还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所以完全可以通过自身调节逐步恢复到健康水平。如有需要,也可以向他人或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咨询。
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主观感觉身体轻度不适。被测者会经常感到身体某些部位不适,比如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或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胃部不适等。症状严重的被测者可能因此会反复去医院检查,但都没有任何结果,而被测者认为这些症状是躯体性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要求进一步检查。
被测者主观感觉身体不适。被测者应该首先到医院检查看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则应注意这些症状出现前是否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或者长期以来都有心理困扰,如果存在这些心理压力很可能是心理因素的躯体化表现。这时,减轻躯体不适的关键是消除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被测者即不应该忽视身体的不适,也不必过分关注和夸大这些不适,而应“对症下药”。保持心情愉悦、正确认识和应对压力、适度的体育锻炼,对维持身心健康必不可少。
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在生活中不存在或很少存在强迫性的想法或行为。即没有出现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也没明知没有必要但还是要去做的反复动作,比如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等。
被测者在生活中不存在或很少存在强迫性的想法或行为。被测者要保持现在的状态,不要苛求自己,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也不要去评价它,议论它。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对于目标要努力争取但也不必强求,而应顺其自然。不对自己和他人过于苛求,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缺点与不足。
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的问题。被测者与人交往时自在、自然、自信,不会过多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能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并在与人交往中得到快乐和归属感。
被测者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的问题。被测者应保持这样状态,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乐观、开朗、自信的心态,同时加强与人交往的技巧。真诚待人,遇事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 。良好的亲密关系,一方面给人归属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只有当一个人很好接纳自己才能更容易被他人接纳。
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不存在抑郁症状。被测者精力旺盛,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兴趣广泛,自尊感高。即使偶尔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能很好应对和调节,并能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和帮助。
被测者不存在抑郁症状。希望被测者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因为生活中难免不会遇到挫折和暂时的低谷,而真正的力量来自心的力量,所以健康的心理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暂时的情绪低落和消沉没有什么可怕,要认识到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理性分析问题,调节不良情绪,选择恰当应对方式。
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不存在焦虑症状。被测者很少有焦虑、烦躁、恐惧、紧张和不安情绪,也很少出现躯体症状,如心悸,心慌,胸闷,气短等。做事从容不破。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被测者不存在焦虑症状。这说明被测者生活压力不大或者能很好的应对压力,懂得避免或缓解焦虑情绪。人们在面临某种威胁或不可控的情境时会产生紧张、不安和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人们调动自身的资源(智力和体力)来应对问题,这是人类正常的应激机制,所以不必担心。但过度或长时间的焦虑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一方面,焦虑是许多心理症状和一些生理症状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过度的焦虑对人的行为、智力、人格等造成不良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面临格式各样的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因此需要学会控制和消除焦虑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放松法、认清威胁来源的真正内容,对当前的情境进行具体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不存在敌对症状。被测者善于与人相处,信任他人。当与人发生矛盾时,很少有过激情绪和行为,比如争吵、摔东西等,一般能理智处理人际矛盾,有效调节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总之,被测者能客观的评价事物和他人的言行,较友善的处理人际关系。
被测者不存在敌对症状。友善、豁达的态度有助于赢得更多的友谊,也更容易得到他人更多的信任、理解和帮助。希望被测者保持这种接纳、宽容的心对待他人,相信生活会更加和谐。
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不存在恐怖症状。被测者很少有异常恐怖和害怕,对空旷场所、人群聚集处及公共场所等日常生活场所不会感到莫名的害怕,社交活动正常。
被测者不存在恐怖症状。恐怖情绪对人类而言有适应功能,有助于人们回避、逃离危险刺激,保护自我。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令自己恐怖的场景或事物,比如怕蛇、怕黑、怕高。适度的恐惧不会影响个体的生活,也不必进行人为干预。
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不存在偏执症状。对周围事情的解释符合实际情况,很少有偏执想法和行为,如无根据的怀疑被人利用或伤害,过分自负,把错误和失败都归咎于他人,妄想某种关系的存在等等。能正确认识客观条件和局限,能接纳他人意见。
被测者不存在偏执症状。被试者对周围的人和事能够以客观、理智的态度来对待,不会苛求、走极端。希望被测者保持这种状态,在与人交往时,真诚相见,以诚交心,主动帮助朋友,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的友谊。尊重差异,和谐相处。
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不存在精神病性症状。被测者的精神正常,很少或从来没有出现幻觉,比如凭空听到有人在说话,看到或感觉到现实情况下不存在的东西。被测者没有如下精神病性症状:如感到别人有特异功能,能看穿自己的想法,对他人有强烈的防范意识,与人疏离。认为自己有一些罪恶的想法,并很自责。
被测者不存在精神病性症状。被测者有稳定的情绪和理性的思维。这是精神健康的表现,希望被测者在今后生活中,继续保持这种心态和方法。
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者可能存在轻度其他不良症状,如失眠易醒,胃口较差等。
针对被测者可能存在的问题,建议被试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调整:一、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二、建立有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保持人的正常睡醒节律;三、多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四、养成良好的睡眠饮食卫生习惯,如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音、避开光线刺激等;饮食应多注意荤素搭配,戒烟忌酒等;五、多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暗示。可做一些放松的活动,也可反复计数等,能有效的加快入睡;六、限制白天睡眠时间,除老年人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片刻外,应避免午睡或打盹,否则会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七、多多亲近自然,放松紧张烦躁的心情,可以去山区近郊旅游。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让自己紧张的神经得到有效的缓解,心情好,睡眠也就好,胃口自然也可以大为改善。同时,有花草树木、山清水秀的地方,空气中的离子含量也会比较高 ,也利于对人体神经的养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部分较重的被测者,除进行上述调节外,建议尽早就医,以便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更多有针对性的调节和治疗。